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1日發布數據顯示,5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3.9%,比上月回落1.8個百分點。
有關專家指出,從5月份PMI的回落來看,一季度GDP高速增長所帶來的中國經濟過熱風險已經大大降低,而由于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經濟二次探底的風險上升,或將大于過熱風險。
5月份PMI指數總體上看呈回落態勢。從11個分項指數來看,同上月相比,只有產成品庫存指數上升,升幅為3.6個百分點,其余各指數均不同程度回落。其中購進價格指數回落幅度,達到13.7個百分點;新訂單指數、積壓訂單指數、采購量指數、進口指數回落也較為明顯,幅度達到2個百分點以上。
“5月份PMI呈回落態勢,而且趨勢可能會持續,這意味著二季度我國GDP增速可能會較一季度有所下降。”中國國際交流中心研究員張永軍對記者表示。
張永軍表示,去年四季度我國GDP增速達到10.7%,今年一季度GDP增速則達到11.9%,創下近幾年來的新高,一度使得業界產生經濟過熱的擔心,但是從PMI先行指數的表現來看,經濟增速趨向平穩的態勢越來越明顯,經濟過熱的風險降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表示,從4月份主要經濟指標變化看,中國經濟增長開始由持續回升轉為穩定,4月份工業增長水平有所降低。投資繼續保持20%以上增長,消費穩中趨旺,出口強勁恢復。受需求因素拉動,預計未來經濟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但增長水平將略有下降。5月份PMI指數的變化也可能是經濟由升轉穩的預兆之一。
中采咨詢總經理于穎認為,5月我國制造業PMI為53.9,環比值下降1.8、同比值上升0.8。環比值和同比值水平與歷史同期值比較都屬于居中位置,表明目前企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態勢均衡,沒有過熱和萎縮的趨勢。
隨著歐洲債務危機的不斷升級,全球經濟出現了較大波動,全球經濟二次探底的疑慮迅速蔓延。我國經濟發展是否會二次探底的問題已被擺上臺面。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近日表示,中國現在退出經濟刺激政策為時過早。
天相投資分析師據此判斷,管理層可能提前對宏觀政策作出微調,具體可能包括增加信貸調控的靈活性,適當放寬全年7.5萬億信貸調控指標和各季度的額度分配。與此同時,采取加息政策的迫切性也大大降低。
相關新聞:出口回升勢頭持續仍面臨不確定因素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1日發布數據顯示,5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中新出口訂單指數為53.8%,依然保持在較高水平。有關專家認為,出口回升勢頭仍在持續,但是還面臨一些不確定因素。
分行業來看,20個行業中有16個行業新出口訂單指數高于50%,其中有2個行業達到60%以上。但從近兩月新出口訂單指數的走勢來看,5月比4月回落0.7個百分點,4月同3月持平。中采咨詢總經理于穎認為,這反映出口持續回升過程中仍然有較多不確定因素。
事實上,4月我國整體出口增速達到30.5%。有關專家認為,未來數月中國出口仍將處于恢復過程中,但結合新出口訂單指數走勢以及國際環境來看,出口回升過程仍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從目前來看,歐洲主權信用危機將直接打擊歐洲經濟,并影響歐元走勢,使歐盟經濟體復蘇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對我國出口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截至5月14日,人民幣對歐元累計升值已達14.5%,對我國產品出口歐洲造成較大成本壓力,加之歐洲進口商獲得貿易信貸能力下降等因素影響,將對中國出口的可持續恢復產生一定負面影響,可能為下半年中國出口增速增加新的不確定性。
于穎認為,歐洲債務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從數據來看,5月出口訂單表現好于國內訂單,但對未來出口增速仍要保持謹慎。
購進價格指數大幅回落 通脹壓力或緩解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中購進價格指數為58.9%,比上月回落13.7個百分點。這是自去年11月份以來,該指數回落到60%以內。有關專家指出,購進價格指數回落顯示物價大幅度上升的風險減小,通脹壓力有所緩解,但是仍需進一步觀察。
分行業來看,20個行業中,5月份購進價格指數高于50%的行業有17個,比上月減少3個;高于70%的行業只有1個,比上月減少12個。中國物流信息中心認為,購進價格指數回落,主要是因為近一個時期鋼鐵、銅、鋁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跌。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還指出,從購進價格指數回落來看,當前我國通貨膨脹壓力似有緩解,目前存在一些使物價上漲減緩的因素。首先,自今年初至今,人民幣有效匯率升值幅度已經達到6%,由此進一步降低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緊迫性,輸入型通脹壓力可能降低。
其次,當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襲擊全球金融市場,世界經濟復蘇面臨風險對我國出口復蘇不利,未來經濟過熱風險系數降低,而近日國內A股市場大幅下挫,下半年以控制房價過快上漲為重點的房地產調控政策效果會逐漸體現,資產價格已經或者正在被擠壓,將使得能源與大宗商品價格漲勢趨緩,在上游領域降低了我國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向消費者物價(CPI)傳遞的外部壓力。
對于通貨膨脹風險,中國國際交流中心研究員張永軍認為,7月份我國價格漲幅可能達到峰值,之后會持續下降。而目前農產品價格上漲都屬于小品種,所占權重較小,對物價整體態勢影響不大,從世界經濟角度來說,通脹基本被控制,通脹壓力主要來自貨幣的大規模投放,這方面的壓力已經減輕。
“通貨膨脹壓力是否真正緩解,尚需結合后期數據進行判斷。”也有專家認為,從目前來看,推動價格上漲的因素仍然存在,近一個時期我國農產品價格輪番上漲,如果不采取適當措施予以控制,很可能成為CPI上漲的“推手”。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指出,三季度我國進入消費淡季,庫存壓力可能還會加大,有可能使價格走勢出現波動甚至震蕩。5月制造業PMI指數有所回落,可能是對這種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做出的超前反應。(來源:上海證券報) |